认识中大学优 | 举报电话:0763-3332667 | 邮箱:3332525784@qq.com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家长课堂 > 家长学堂
深度调查:“最着急”家长想要啥
分享到:

  阅读提示

  7月14日,新华社聚焦晨报独家刊发的“武汉最着急妈妈”系列报道,并对“最着急”妈妈继续进行了深入采访。新华社记者还透过“着急妈妈”深入探访了我市幼儿培优机构,同时指出“培训机构普遍都有自封的荣誉称号”,“当地教育培训投诉逐年增加”,“一些培优‘陷阱’不得不防”。

  “着急妈妈”想要啥?

  新华社记者是继晨报记者后,深入采访报道核心人物的第二家新闻机构。他们围绕着“武汉‘最着急’家长[微博]想要啥?”展开采访。身在舆论漩涡中的徐妈妈表现淡定,她对记者表示,给孩子报培优班最主要的就是不想让孩子将来落后。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必须让儿子从小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形成条件反射,否则将来上学就可能落后。除此之外,孩子通过培优收获自信、阳光、大方,“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

  面对新华社记者提出“难道只有报培优班,才能帮孩子养成好品格和习惯?”徐女士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但不专业,孩子更需要专业幼教。徐女士坦言,“我自己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听了几堂培优课后,还是决定把儿子交给专业老师培训。因为职业教师不论是在教育方式还是理念上,都比家长要专业。比如,给孩子讲故事时,我们直接念给孩子听,而专业幼教老师则是先做一些预热活动,然后循循善诱,他们更懂得儿童的心理。”

  面对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徐女士还回应了外界质疑,她表示,“12万元只是培训班的费用,我对孩子教育投入远远不止12万元,而且一个优秀的孩子也不是12万元能够买回的。既然做了,就要做下去。”

  武汉部分培优机构

  荣誉靠“自封”

  除了深入采访徐女士外,新华社记者还对我市培优机构进行了调查。

  新华社记者走访武汉多家培训机构发现,无论是双休日还是暑期,这些机构家家火爆,且收费不菲。针对学前儿童开展的篮球、羽毛球、美术、游泳等单项兴趣班,每月学习费用平均在700元左右;中小学课程的长期补习班费用则更高,一个月平均要花费1500多元。武昌水果湖附近是多家培训机构扎堆的地方,几乎每家培训点的课堂外,都坐满了家长。

  记者还从武汉市工商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教育培训投诉逐年增加,一些培优“陷阱”不得不防。新华社记者调查武汉20余家培训机构,发现家家都有类似于“最受信赖”“最具影响力”“十佳”等荣誉称号,但颁发机构却不正规,基本上属于“自封”。七成机构招生时口头承诺“包过普高”、“暑假提分40分”等,却不签书面协议。

  学习像长跑

  不要局限于一个节点

  在采访中,华中师范大学[微博]教授和武汉市教科院专家都不赞成孩子过早参加培优。他们称,培优机构为了能招到学生赚到钱,夸大宣传非常普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应客观看待,如果孩子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很难有实质的真正提高。”

  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朱长华还形象地比喻:“学习就像长跑。整个小学、中学都是起点,而不是局限在进入小学的前一年。”他说,对孩子过早灌输教育,会增加学习恐惧感和心理负担,抹杀学习兴趣。事实证明,一些孩子后来并不是输在学科知识上,而是输在学习习惯、快乐的心态,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上。

  读者反馈

  手机尾号5534的读者:曾经我也以为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妈妈,今年高考[微博]完儿子说的一句话让我崩溃了。他说十二年没有一天是快乐的,所以还是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吧。

  手机尾号4794的读者:“最着急妈妈”如同“虎妈”、“狼爸”一样是对个体教育的探索,不具有普及意义。而且这种方式算不上家庭教育,不过是将家庭教育责任用商品形式转移到教育机构而已。家庭教育关注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感情的沟通、培养。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孩子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让孩子从小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好心态比什么都重要。同时保有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鼓励他去探索求知,比花钱培优强得多。将外在的要求变为孩子的内在需求,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家长只能寄希望于孩子而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您身边有积极让孩子上培优班的“着急妈妈”吗?您为孩子的学习“着急”过吗?如果没“着急”过,您又有什么自己独特的教育观点呢?您会给这些着急妈妈提供什么良好的建议呢?欢迎各位读者针对该报道或自身经验发表意见或讲故事皆可。新浪微博@枫杨树之歌,加微信号:yangfengfun,或手机短信13871159125,说出您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独特观点。

  人民网刊发评论

  “最着急妈妈”不是舆论谴责的靶子

  记者杨枫 实习生吴萍 肖田

  昨天,人民网针对武汉“最着急妈妈”目前陷入舆论漩涡这一现状,刊发了题为《请那些比“最着急妈妈”还急的人少些戾气》的评论。

  该评论指出,“最着急妈妈”引来社会各界此起彼伏的质疑声,如“把成人思维强压给孩子”,“揠苗助长破坏孩子成长空间”等等,甚至用“病态”来攻击孩子的父母。作者针对这些论调,表示每个负责任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倾尽全力、无怨无悔的,只是家长们付出的方式有所差别而已。有不同意见可以,但不要因为如此,就采取攻击、谩骂的方式。

  作者还表示,最着急妈妈,不禁叫人想起了另一位母亲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她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她被称为“虎妈”。同时想起了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微博]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

  所以说,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1000个孩子有1000种教育的方法。不论是“虎妈”、“狼爸”,还是更早前的“哈佛女孩”、“耶鲁男孩”,这些都是个案。就像任何幼小的生命一样,即便是最微小的个案,即便不具备指导和推广的意义,也应给他们成长的空间,给人们思考的空间,而不是把它立即扔进舆论的漩涡,成为社会大众谴责的靶子。

  请那些比“最着急妈妈”还急的人少些戾气,多些思考。

在线报名

请输入下列信息,点击"提交"按钮,我们会电话联系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