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让孩子“跑”向何方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微博]教授 陆士桢
许多家长[微博]常说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当家长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可曾思考过,孩子起跑后,究竟要跑向何方?当家长们以“为孩子好”,“不耽误孩子”为名,给孩子背负上各种各样压力的时候,是否应当首先想清楚这个本原的问题?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那还用问,当然是跑向成功。那么,下一个问题又来了,成功的定义和标准又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所谓的“成功”,是谋得一官半职,是获得更多的财富,从而获得社会的肯定。但这种成功,其实都是世俗的标准,是物质与功利目标,这样的目标与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未必等价,这样的目标并不等于孩子将获得内心的满足与自我肯定。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的孩子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我与他之间的经典对话是,“你考得怎样?”“还行。”“什么叫还行?”“后边还有仨。”好不容易念完初中,面对我的让他读完高中的建议,他坚决反对,并给出了这样的答复,“这样做,看起来是为我好,但其实,你是为了你自己的脸面。”面对孩子的答复,我一下子被噎了回来。后来孩子上了中专,又考上了大学,几年后,他提出想出国留学[微博],我说,行,你到国外读个博士回来就成功了,可是孩子坚持着去国外读一个职业教育,电脑动画制作。尽管我经历了强烈的思想斗争,但还是尊重了他的意愿。等到孩子学成归来,他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这个过程让我反思,成年人心目中成功的标准,与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比起来,到底哪个更为重要?
从科学的角度思考,家长们还应认识一点,根据科学统计,全世界所谓的“超常儿童”,即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特别潜质的儿童,仅占全部儿童的1%—3%,也就是说,100个孩子中,能够心智超长、有可能最终成为社会精英的只有1到3个,其余的97个都会是一般人,接受一般的教育,谋得一份一般的职业,过着一般的生活。如果将那97个一般人按照精英期待,给予精英培养,实际上是一种精英压迫和精英摧残,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
还有一个例子,在绝大多数人的教育观念中,成才就意味着朝向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如孩子们有的长得像茄子,有的长得像土豆,如果都把他们培养成苹果,那就是成才与教育的成功。可是,一次,当我跟一个小孩子讲这个理论时,孩子的答复是,“那是你们大人想的,茄子和土豆长好了,也一样能出口。”
看!这个孩子说得多好,他用稚嫩的语言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成才的定义不是唯一的,成功的目标不应该是世俗的。孩子是发展的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是“能动”的,要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每个孩子也都是有潜能的,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潜能,最重要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要尊重孩子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家长们应该记住,孩子们有权利过自己的人生,不是给家长看,给别人看,给社会看,快乐本身是单纯的,不应附加太多的东西,与世俗的成功比起来,单纯的快乐更加可贵。
当然,有的家长会说,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现在的用人观和价值观就是如此,我们也很无奈。是的,这就启发我们两个大的问题,一个是家长们要真正放下,将世俗的价值观真正放下,从孩子成长的本原出发。一个就是呼唤理性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用人观。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每个家庭单元,每个家长的焦虑,真正让家长们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律,而不再盲目地为孩子增加负担。
孩子负担过重,家长难辞其责
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校长 杨军红
减负的主阵地在学校,但中小学生负担减不下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却在于家长。有时候,家长们的心理压力甚至要远远大于孩子。最终,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喜欢学习,而纯粹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因此,即便管理部门强制学校减了负,家长还是会把所有减去的再成倍地加上去。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不仅取决于后天努力,而且取决于父母教导。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减负呢?
家长应当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并不意味着不求上进,而是让人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成绩和他人的优秀,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抛弃不切实际的、过高的自我期望和目光短视的自卑,进而提高成功率。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成功等同于自己的成功,把中高考[微博]同孩子的前途紧紧连在一起,所以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反映出家长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决不能把学习的负担强加给孩子。
家长应当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从课堂、课本里走出来,到图书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在体验中形成关爱自然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以及心灵的启迪;家长可以让孩子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将劳动转化为知识,比如:孩子在劳动中体会到乐趣、体会到成功,再把这些乐趣、成就感转换成口头的语言叙述,或者书面习作,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叶圣陶先生更加精辟地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可以决定人的一生。比如,我校为学生编的《好习惯全球游护照》,让学生人手一册,内有小学生六年应该养成的60条好习惯,包括道德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每一条都需经自我、家长、小组三方认可才能完成。孩子如果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习效率自然高、学习效果自然好,更有利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怎样形成减负的合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郭元婕
减负不能不靠政府,但是也不能仅靠政府,需学校、家庭、社会和媒体的通力合作。以往减负收效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没有得到其他方面的配合:一方面是政府规范学校,忙着“减负”;另一方面则是家庭联合社会,忙着“增负”。结果是政策越出越多,负担越减越重。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和媒体理解其价值,达成共识,这是多方合作的前提。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需要媒体积极配合政府发挥舆论导向功能:让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和家长认识到“提前教育”和“高强高压教育”的危害,理解“零起点”教学规定的合理性。只有减负的理念深入人心,减负才有可能顺利推行。
减负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各界合力营造良好的校内外环境。校内环境的营造需把握两个着力点:一是构建家庭和社区多方参与的学校管理新模式。这不仅可以监督学校在“均衡编班”、“规范考试”、“等级评价”和“每天锻炼1小时”等减负规定方面的落实情况;也可以增进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信任,缓解家校矛盾、师生矛盾,减少择校行为。二是政府和学校要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有效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体验式作业”、“形成性评价”等减负措施,归根结底需要一线教师来实现。只有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德、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做到因材施教。
校外环境的形成则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以及社会机构,尽可能地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和实践的场所,使学生减负后的校外生活更加丰富。构建校外学习与实践环境,需要由政府牵头,建立学校与附近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和公园间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查询资料、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便利条件。政府应当鼓励并协调各企事业单位开放可供学生参观或实习的场所,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职业多样性的认知。
减负还需要各级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以保持政策的一致性。既需要教育系统内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育行政机构与其他政府部门间的合作。教育督导同时具有督学与督政两种职能,不仅可以对减负不力的部门、学校进行监督,定期发布减负督导报告;同时能够对地方政府在减负方面的政绩进行评估,查找造成减负不力的症结。因此,应当强化教育督导职能,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