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大学优 | 举报电话:0763-3332667 | 邮箱:3332525784@qq.com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家长课堂 > 心理门诊
督导中的描述和叙事
分享到:

   摘 要 本文从叙事心理治疗的角度论述了督导中的描述与叙事,探讨了平行过程对督导中描述的影响,总结了如何进行督导中的叙事,使得叙事本身成为督导中起作用的因素。

  关键词 心理治疗督导 叙事疗法 描述

  1 心理治疗督导

  所谓“心理治疗督导”,是指对于心理治疗师的长期的职业化的专业指导。督导是一个由有经验的心理治疗师来完成的复杂过程,其目的是培训年青的心理治疗师更有效地完成其临床治疗任务,它同时也是基于对治疗师与病人之间的治疗性互动进行联合评估的,与同事分享其临床知识、澄清其治疗思想与技巧的学习过程。

  根据弗洛伊德每个分析师自己必须被分析的观点,培训分析变成了精神分析师的必修课。当时的培训分析实际上包含现在所说的个人分析与督导两部分,而且是由一个分析师来完成的。由于临床督导与个人分析的焦点是不同的,从而使当时那种培训分析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临床督导这部分内容就从培训分析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现在这样的形式:个人分析与督导两部分,并且分别由二个不同的分析师来完成。

  督导师主要的目的是教被督者一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以便被督者尽可能好地完成其治疗工作。培养被督者在治疗环境中去倾听、去观察、去理解病人能力;得出结论,并向病人进行解释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督导者应努力让被督者理解、消化教学的内容,而不是单纯地模仿督导者。

  结合治疗的不同阶段,督导的目的与重点也不一样。通常在初始阶段,被督导者重在学会带着悬浮的注意去倾听;学会对病人行为的意义作推论性解释;学会对病人的焦虑与阻抗进行评估。而在中间阶段则主要学习识别移情、阻抗现象;学习如何对病人的症状与治疗中表现来的材料建立一个解释,并把自己的解释恰当地传达给被治疗者;第三,则是帮助被督者学会自我分析。在治疗的结束阶段,工作的重点是帮助被督导识别病人的进步,处理与治疗结束有关的问题。

  督导与心理治疗同样是一种复杂的人际互动的过程,在其中被督导者将呈现自身在心理治疗中遇到的问题,就如来访者在咨询室呈现自身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一样。如何呈现这些问题,同样涉及到描述与叙事的过程。

  2 督导中的描述和叙事

  2.1 叙事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中“叙事”的概念来自于叙事心理治疗。叙事心理治疗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在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叙事疗法通过以下途径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帮助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及与他人的关系从他们认为压榨生命的知识和故事中区分出来;帮助他们挑战他们觉得受压抑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根据不同的和更倾向的关于个人自我的故事来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

  叙事心理治疗由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在1980年代就提出,1990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

  叙事心理治疗的盛行是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治疗观念与方法有不同的影响。现代观点和后现代观点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对“真实”的看法不同。现代主义者崇尚客观的事实真相,因为它们能够加以观察及进行系统化的探讨,真相就是真相,不会因为观察的人或是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临床心理学的进入,诞生了叙事心理学。

  2.2 叙事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关于什么是叙事,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如“叙事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源泉”;叙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方式,我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叙事是“记述,或设计以表达所发生的事情的前后联系的例子”等。叙事的拉丁语的本意指的是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就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心理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经验感兴趣。

  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地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例如,有被督导者在叙事治疗中谈到“他的问题故事”,而咨询师会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咨询师直接给予建议。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在叙事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上,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麦克·怀特认为,对于自己或他人经验故事的叙述,不足以代表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重要的生活部分与主流叙事相矛盾,因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故事是关键。个人问题的形成与主流叙事的压制有关。借用福柯的分析,人之所以与主流叙事之间不断产生龃龉,原因在于人对自己所认同的“意义”常常由主流叙事代表的“真理”所决定,这些真理的论述透过权利运作,使人接受其“指定的人格与关系的规范”。于是,人必须接受自身的生活是不断处于外界对个体的权力操作中,从而才能找到反抗的机制,进而脱开主流叙事设下的单一真理,找到实践个人意义的可能。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可能帮助人的叙事心理治疗也就在于如何让人“产生或辨识了不同的故事,让他实行新的意义,带给他想要的可能性”。叙事心理治疗的重点,就是要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叙事疗法的基本假设有:1、叙说是人类的天性,人都活在生活中,人也都有说其故事;2、故事是有生命的东西,每个人用其故事来展现其人生;3、自己是故事的作者,生命中发生的事很多,但我选取其中的情节来成为我的故事,人会过滤生活事件中何者会进入我的主要故事(dominant story);4、人经历事件,也不断诠释其意义;5、总有特定的事特别突显,不断的储存记忆,成为围绕着某个主轴、曲调的我的主要故事,不符合这个主轴、曲调的,不被注意的事件,称为替代故事(alternative story);6、治疗师应相信生命中有其它部分,虽未被描述,但仍在许多可能性,治疗师的职责即在求与当事人共同寻求新的事件,创造新的故事叙说,并赋予新的生命意义一个替代故事可以纳入当事人的生命故事曲调之一时,即使有问题的故事(主要故事)依然继续存在,但当事人可以有更新的不同可能。

  基于上述理念,叙事心理治疗发展出了“故事叙说”、“由薄到厚”等方法和策略。

  “故事叙说”,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哲学家萨特认为,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为了创造生活的意义,人就面对了一项任务,那就是他必须安排自身时间经验的时间顺序,建立自己和周遭世界前后一致的一份记录。他必须把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预期会发生的事件经验连成线性顺序,才能够建立这一份记录。这一份记录可以称之为故事或自我叙事。这个叙事如果成功,人对生活就会有连续感,觉得生活有意义。简单地说:若要创造生活的意义,表达我们自己,经验就必须成为故事。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好的故事不仅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扭曲,而且可以从中寻找自信和认同,透过令人愉悦、感动的隐喻故事,人们可以重新找到面对烦恼的现实状况的方法,正视我们的过去,并且找到一个继续努力、正向发展未来的深层动机和强大动力。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有时在故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

  “由薄到厚”的策略是指,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单薄到丰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如果把人们的经验分层次,那么上层的经验大多是成功的经验,形成正向积极的自我认同,下层的经验大多是挫折的经验,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同。叙事心理治疗的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

  2.3 督导中的叙事

  传统的督导所扮演的,比较像是一种“守门员”、“检查者”的角色。这样的“守门员”、“检查者”所采取的姿态与位置,是专家的、监控的,去发现被督导者在工作中的疏忽与问题,进而提供“正确”的指引与教导。

  叙事督导所扮演的角色,更似一个“引路者”,因为叙事心理治疗相信:所有来寻求督导的助人者,他本身必定已经具备了某种助人的资源、特质,或助人者已经为他们的工作做过一些努力,而这样的资源、特质或努力,等待着被开发、被发现。

  因此,传统督导所带出的是“上对下”的权威教导关系,而叙事督导却比较像是一种“合作关系”,是平等的、陪伴的,是建立在一种彼此尊重、信赖的关系上的。

  叙事取向的督导模式,尊重被督导者个人治疗风格,认为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提供给被督导者反思的空间,提供更多元的思考方向,邀请更多的可能,让其自我觉察、发现,看到自己的努力,学习欣赏自己。寻找被督导者内在、外在的资源,让其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发展出自己的治疗风格。这样的督导方式,重视对被督导者赋权,而非问题解决;让被督导者获得力量,而不是被挫败。这种督导关系是合作的关系,不是上下的关系。这使得督导过程成为不只是专业知识的教导,更是生命的交流。

  2.3 督导中的描述

  从叙事心理治疗的角度来审视督导,可以将督导过程大致划分为说故事、听故事、回应故事的过程。这三个过程,都离不开描述。说故事的人进行描述,听故事的人在头脑中建构描述的图像,并且将经过自身重新描述过后的故事回应给对方。

  描述即描写、叙述。个人描述,包括对个人生活经历、能力、个性倾向等的描写、叙述,它以总结概括的形式呈现,也是一个对自身进行评价的过程。在浩瀚的生活历史之中,选择何种经验作为对自己个人的呈现,也是一种受到情感所驱动及影响的过程。当来访者对咨询师开口表述自己,从何开始,如何铺展而下,在何处转折,又归于何处,不仅体现了来访者对自身经验的表述、反思能力,也体现了来访者的自我评价、自我表象,同时也呈现出了来访者的情绪。来访者以何种方式组织这些经验,与来访者所惯用的图式有关,而描述的过程,不仅是向咨询师揭示这个图式的过程,也是在咨询师的参与下,逐渐地完善、修改、重建它的过程。描述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有疗愈性的因素。

  而督导过程中的描述,由于受到“平行过程”的影响,有其复杂性。

  平行过程在最初只是被视为移情,即治疗师在督导中将来访者的问题行动化出来。Searles(1955)首先对平行过程进行了研究,将之命名为映像过程(reflection process)。他认为“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经常在治疗师和督导师的关系中重演”。Searles相信督导师所体验到的情感跟治疗师在治疗关系中体验到的情感是一样的。有研究者提出,平行过程是双向的,治疗师不仅会将治疗关系中的体验带到督导中来,也可能将督导中的感受带到治疗过程中去。

  为何会出现平行过程,有如下两个假设:1、治疗师观照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和来访者的相似之处,把这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帮助治疗师深入了解来访者面临的同样的问题;2、治疗师可能过度认同了其来访者,对于如何进行治疗感到不确定。期望督导师也感受到他们和来访者一起时所体验到的相同感受,治疗师潜意识地把治疗关系中体验到的问题再创造出来,期待督导师做出合适的反应或者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议。

  由于平行过程的作用,来访者的情形和状态得以在督导中被呈现出来,此时的被督导者的描述,原始资料来自于来访者的叙述,是经由来访者所加工的;另一方面,又经过了被督导者的所加工,打上了被督导者自身的印记。

  被督导者与来访者类似的地方在于,都是带着他的“问题故事”而来。与咨询过程类似,在督导中,来访者的故事被反复叙说,并且对生命故事创造新的诠释、赋予新的意义。督导现场提供了叙事的“对话空间”,创造更多新的可能性。被督导者带来的故事,由于讲述篇幅,往往不够完整。而在那些被省略的话语中往往蕴涵着解决之道。当督导师以一种“去专家化”的、“放空”的、“不知道”的态度去倾听、回应这个故事的时候,被忽略的部分得到了讲述的空间、不符合主流价值的内容有了生命与价值。当故事随着督导师和被督导者的互动被一点一点填充完整,新的可能性、新的故事、新的价值观、新的生命便从中脱胎而出。由于平行过程的作用,被督导者也可能将这一新的故事带到与来访者的关系中去。

  2.5 如何进行督导中的叙事

  根据周志健对叙事治疗中工作的总结,督导中的叙事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督导师处在“临在”(present)的状态,这种临在状态,是一种回到本体(being)的状态。这是一种放松的、自在的,却是觉醒的、有意识觉知的状态,不是无意识的状态;

  2、深深的聆听,不分析、不论断、不建议、不指导、不评价、不问题解决,而是开放的、放空的、慈悲的、善解的、同理的、欣赏的、好奇的、真诚的、有兴趣的聆听。

  3、聆听的关键,不是听问题、看问题,是看到问题背后这个“人”,看到被督导者作为人的资源、优势、价值及其个人风格。叙事治疗最核心的价值,是帮助每个人,真正认识自己,让每个人“如其所是”的做自己。

  4、有意识的跟随,不是“拉”着被督导者走到我们自己认为“对的”方向。

  5、以“问题外化”的态度与价值,做叙事问话与对话。

  6、在对话中,找被督导者的“资源”,去看被督导者“有什么”比没有什么更重要。

  7、谦卑的态度、多元的生命价值,多元的观点,允许各种可能的发生。放下偏见、破除框框,见到生命本质。

  8、存在性的相随。不做刻意的介入、主导,做有意识、柔性的生命陪伴。尊重、接纳被督导者每个当下。接受眼前当下这个人的状态,「他是什麽就是什麽」。不企图想立即改变对方。

  9、建立合作的关系。

  3 小结

  在叙事心理治疗中,说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辨、实验、调查、观察和其它传统方法的补充。

  如果把叙事作为一种扎根隐喻,它可以说是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器官”、“机械”的隐喻。叙事隐喻比起另两种隐喻有更深刻的思想。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结合,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这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从文化内容、社会历史文本中抽离出来的弊端,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叙事作为一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叙事可作为心理学研究中获得深度资料的重要手段。叙事资料作为数据资料的补充,可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规律或独特的意义。其次,叙事还可作为干预手段在研究中使用。叙事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叙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也就审视了自己。这种反思或审视是一种内源性的干预,使我们自律,变得对我们的生活负责。

  在督导师和被督导者处于督导现场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可以置身事外的“工作”或“技术”,而是被督导者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被督导者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在这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很重要。因为同样的事实,因为不同的解读,就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历史的痕迹,有许多的故事,故事中积极的资产被发现,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生命经验的转化,就在于对生命故事的咀嚼。正是这些咀嚼,使学生人发现生命的意义。正如英语中“discover”(发现)一词,cover是盖住的意思,在cover上加了“dis”,是不让它盖住,让原有的展现出来。督导中的描述,也就是要使得那被盖住的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4 参考文献

  [1] 施铁如:《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 Carol Ganzer & Eric D. OrnsteinBeyond. Parallel Process: Relational Perspectives on Field Instruction Clinical Social WorkJournal 27, 3, 231-246

  [3] White, M. & Epston, D. (1990). 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South Australia: Dulwich Center Publications. 廖世德译:《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心灵工坊》(台)2001年版

  [4] 周志建:《点亮一盏明灯——后现代叙事取向的督导概念与作法》,《谘商与辅导》269期2-7

  [5] 周志建:《叙事治疗在生涯辅导中的运用——以一个生涯辅导个桉为例(下)》。《谘商与辅导》,214期30-37

  [6] 周志建:《运用叙事治疗于忧郁症个案的辅导实例》,《谘商与辅导》226期,11-18

    在线报名

    请输入下列信息,点击"提交"按钮,我们会电话联系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