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大学优 | 举报电话:0763-3332667 | 邮箱:3332525784@qq.com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学科辅导
孩子恨社会骂:夹缝中的数学教育前路在哪?
分享到:

  □一边是学生家长(微博)的爱恨交加,一边是教育者的战战兢兢,在这种复杂情绪中生存的数学显然不正常

  □当一个学科开始承载着一个孩子的命运时,这门学科必然会被这些负担压得变形

  □如果一味降低难度,不仅可能破坏学科本身的逻辑完整性,而且也让孩子们失去了一次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机会,以及体验克服困难获得幸福感的机会。

  “妈妈,为啥停了我的奥数课?为啥不给我报名比赛?”北京六年级的小姑娘周周(化名)质问妈妈。

  过去的几周,周周一家过得非常纠结。

  周周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管乐,并由此迷上了音乐。学习乐器需要大量时间练习,所以,从小学四年级起,周周的妈妈周女士陆续停掉了她的其他课外班,其中包括奥数。

  周周一家终于迎来了让不少人“掉层皮”的“小升初”。虽然,这几年小升初的改革都在强调免试就近入学,但是,周周周围的很多同学还是在忙着 上各种奥数班、参加各种奥数杯赛。“我发现所有好一些的学校看的还都是奥数成绩,孩子综合能力如何无人关注。”周女士说,从女儿上五年级起,她的手机快被 各种骗子机构打爆,从几万元保杯赛一等奖,到几十万元保上重点,虽然周周一家并没有被这些信息牵着走,但是却不可避免地被这些信息搅得心烦意乱。

  在很多城市,数学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不少人一边说数学难,太难为孩子,一边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送进培训班学更难的奥数,而一旦上了初中,进行奥数培训的孩子便迅速减少。

  最近几年,社会舆论开始炮轰奥数,各种禁奥的政策随之出台。

  虽然奥数并不等于数学,但是,数学无疑受到了影响,“从现在的各项改革措施看,数学已经‘活得’战战兢兢了。”一位一线的数学老师说。

  一边是学生家长的爱恨交加,一边是教育者的战战兢兢,在这种复杂情绪中生存的数学显然不正常。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当前的数学教育离理想还有多远?数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带着诸多问题,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多位一线教师和研究数学教育的专家,试图把数学拉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上。

  当一个学科承载孩子的命运

  这门学科必然会被压得变形

  “现在我们的学校不敢直面学生的问题。”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不久前在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国际论坛(数学课程北京场)上说。

  陈校长所说的“问题”稍有些复杂。

  这些年教育承受的批评不少——圈外人呼唤有教无类,圈内人期待因材施教。其实,圈内圈外的批评归根到底是一致的,因为给每个人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给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制度上的保证。

  但是,问题还是来了。

  陈立华说,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很多课程完全可以实行走班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维特点进行自主选择,但是数学、语文和英语“走”不起来。家长会质问学校:“我的孩子为什么只能上C班,不能上A班”“我的孩子自信心会被打击”……

  不少一线教师同意陈立华的观点,“别说把孩子从A班挑到C班,现在学生基本不能说,只要说了,就会说老师给孩子‘贴标签’,在打击孩子的自信。实际上孩子的自信未必是这样被打击的!”

  这个问题其实跟奥数一样,在奥数中所说的数学不仅是那些对数学有偏爱的孩子游戏,他更是升学的工具;学校的数学课也不仅是跟历史、地理、生物一样的学科,他还代表着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代表着学生生涯是否成功。

  当一个学科开始承载着一个孩子的命运时,这门学科必然会被这些负担压得变形。

  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

  老师不能有学科沙文主义

  不过,即使没有这些功利的包袱,仍有不少人不爱学数学。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回忆:有时候在数学课上我们不仅听不懂题目,甚至连答案也听不懂。那些能快速找到答案的聪明孩子每当这个时候脸上泛出的是“上帝宠儿”般的光芒。

  不久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网上发起由4724名网友参与的,名为“为什么要学数学,要学多难的数学”的调查显示,有45%的人表示对数学“不喜欢”或喜欢程度“一般”。

  “不喜欢”很大程度是因为“难”。

  同一项调查显示,52%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数学课“比较难”或是“很难”,认为初中数学“比较难”或是“很难”的比例为53%,认为高中数学“比较难”或是“很难”的比例则为70%。对于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认为很简单的比例都在10%及以下。

  “数学难,是一定的。”北京教育学院顿继安教授说,很多新的数学理论出来时,数学家都搞不懂,因为数学的抽象是逐层抽象,比其他学科更难理解。

  那么,是不是学生就学不好数学呢?或说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好? 

  “首先我们每个老师不能有学科沙文主义。” 北京大学(微博)附属中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说,不能“你不喜欢我的,我就不喜欢你”。面对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孩子,“我们可以不声不响地影响他”。

  张思明班上曾经有个学生讨厌化学,痛恨背化学反应方程式,考试经常不及格。张思明知道这样的孩子批评他、训他是没有用的。后来张思明发现这个孩子计算机超好,上初三就出了书《青少年巧学电脑》。这个学生的数学作业也经常用计算机完成。

  张思明故意问这个孩子:能不能挑战自己,用计算机设计程序配平化学方程式?这个孩子来了兴致:“太容易了。”过了没多久这个孩子就设计好了 程序,张思明便跟他一起把课本中的所有题目都代入程序进行演算,“无一出错”。接着,张思明老师“乘胜追击”,问孩子有没有本事设计出能处理超大数据的程 序,这个学生欣然应战。程序设计好之后,“我们到北大(微博)图书馆找出超大系数方程式代入,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后来,这个学生设计的程序不仅获得了北京市的奖 项,关键是后来这个孩子的化学学得“好得不得了”。

  对于数学,现在有一种声音是“降低难度”,这样的声音确实符合逻辑:那么多的孩子因为觉得数学难而学不好数学、不喜欢学数学,那么降低难度问题不是就解决了吗?

  然而不少专家称这种做法是“表面功夫”。因为每个学科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而每个孩子的知识也应该呈现不同的难易梯度。在一些难度的阶梯面 前,老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带领孩子跨过。如果一味降低难度,不仅可能破坏学科本身的逻辑完整性,而且也让孩子们失去了一次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机会,以及 体验克服困难获得幸福感的机会。

  “这个过程需要的是教育者的智慧,不能逼迫孩子,而是寻找孩子优势,把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当作切入点,领着他们带着自信挑战困难。”张思明说。

  应该给孩子们怎样的数学

  有用的知识才有力量

  虽然我们一直在试图寻找那么多孩子对数学又爱又恨的原因,但是其实我们一直在数学外围徘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回到数学本身。

  每个人学数学其实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而数学化的过程应该有两个。” 北京教育学院顿继安教授说,一个是横向的数学化,就是把生活中的规律用数学的规律表达出来;另一个是纵向的数学化,是把已经数学化的东西再进行联系。

  而我们现在中小学(微博)的数学教学更注重抽象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在这个方向上发展到极致就是不停地让学生做题,做对了就去攻克更难的题。“在长期面对难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厌倦,会失去对数学的兴趣。”顿继安说。

  其实,这几年的教育改革强调的就是数学的学习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但现实仍然是“好像来自生活,还是隔着一层薄膜。”顿继安说。

  “学生们面对的数学问题太‘干净’了。”比如,被很多孩子当成噩梦一样的“灌水问题”:“一个水池有两个排水管甲和乙,一个进水管丙,若同 时开放甲、丙两管,20小时可将满池水排空,若同时开放乙、丙两水管,30小时可将满池水排空,若单独开放丙管,60小时可将空池注满。若同时打开甲、 乙、丙三水管,要排空水池中的满池水,需几小时?”

  很多孩子一看这样的题就头疼,还没理解题意就被“甲乙丙”绕晕了。

  我们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有用的知识才有力量。“数学首先应该教会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辨别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识别变量、洞察变量之间的关系。”顿继安说。

  就像北京的初三学生陈智琳所说的那样:在很多年前,学生学数学只是为了中考(微博)、高考(微博),为了上更好的大学,但是我希望改革能把数学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许你觉得买菜跟函数没有关系,但是函数决定你去哪买菜。

在线报名

请输入下列信息,点击"提交"按钮,我们会电话联系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