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缺乏生活阅历相比,我更愿意相信是想象力的匮乏导致了孩子们一写作文就“撒谎”。从模仿到创造,作文教育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市最近举行了以“我最喜欢的古代人物”和“我家的传家宝”为题的小学生征文比赛。令主办方意外的是,在沪上600多所小学、逾两万名学生的参赛作品中,“外婆留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笔下成了“我家的传家宝”,这令阅卷老师不禁感叹:“如今到哪里找上千件外婆的补丁衣衫啊?”不少学生将自家的传家宝聚焦在传统美德上,但落笔却都是“自己的铅笔用到很短很短了还不舍得扔掉”。
一写作文就“撒谎”,这是部分舆论对小学生写作状况的评价。人民日报近日刊文剖析小学生“写作撒谎”的根源,是因为远离和失去了生活——“今天的孩子们,课堂之外的时间几乎都被各种作业、补习班、课外班占用,哪还有机会去体验比学业本身丰富得多的生活?”
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缺乏创作素材,所以写作不得不“撒谎”,这固然是孩子写作失真的原因之一。但是,即便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又能有多少生活阅历呢?对于多数城市家庭的孩子来说,出于“被迫竞争”的现实考虑,课外班是孩子和家长们不得已的选择,尤其是假期,工薪族父母无暇全天照顾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课外班,也几乎是必然选择。与那种接触大自然的生活相比,课外班生活是闭塞的,但毕竟也是“生活”的一种,而且,据我观察,孩子们的课外班也不仅有奥数英语等“学习型”的,也有足球钢琴机器人等兴趣型的,从这个角度看,孩子们的生活色彩也未必是单一的。既如此,为什么一到写作时,孩子们就喜欢去“编造”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故事呢?
写作除了和生活阅历有关外,和想象力是否丰富更有不可切割的关系。想象力是让你“脑洞大开”的重要思维武器,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往往是一个快乐的、观察力敏锐以及体悟性很强的孩子。一个思维活跃的孩子,他往往能自由穿越在现实和想象中,让自己的写作更显本色、更赋童趣。与缺乏生活阅历相比,我更愿意相信是想象力的匮乏导致了孩子们一写作文就“撒谎”。
孩子们的想象力去哪儿了?谁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当前的语文教育恐怕要担负很大的责任。理论上讲,在所有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最重要的科目,而作文又是体现一个人思想、理念、情怀和价值观的标本。把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明意识和具有宽广视野的通识教育融会贯通,用自由快乐的、鼓舞童心的授课方式,融入小学生的作文教育中,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遗憾的是,语文教育乃至作文教育,现实中却被拘囿在应付考试的框架中。
这也不难理解孩子们为何喜欢把传家宝都写成“外婆打补丁的旧衣衫”了,他们一定是背诵过类似范文,而模仿范文写作,考试又可以获得高分。在这样的怪圈中,写作成了应付考试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又怎么可能被激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作文教育从来不是文字和辞藻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生搬硬套地模仿。如果说模仿是“起步”的话,那么从模仿到创造,作文教育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小学生一写作文就撒谎”,与其追问“生活阅历匮乏”的原因,倒不如想办法刺激孩子们想象力的迸发。 □陈方